分享一个损失一百万的教训

2020-10-152134

​ 甲方爸爸说“帮我加两行代码,今天交给我”

“加两行代码,为什么要用两天的时间”,甲方爸爸如是说。

本周原计划想分享这么个故事,这个故事在软件工程这行已经烂大街了,可惜很难简单的说清楚。核心原因在于软件工程的复杂性,与制造业生产制造可以眼见为实不一样,一家工厂的产能、库存是一眼可以看明白的,而软件工程哪怕一个字符都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在软件开发这行做了多年的乙方,深受其害,我不是吐槽甲方,甲方怎么可能有错呢,错只能在乙方自己。

在创业这几年我犯的诸多错中,有一个错是很常见但是经常被其他表象所忽视的,导致智力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为什么“加两行代码,为什么要用两天的时间”,国外有篇博文写得很透彻,我就不展开赘述。You've only added two lines - why did that take two days!核心原因就一点,视角差异导致产生几个荒谬的思维,将代码行数等同于工作量、等同于价值,将代码视为产能。这是传统工业时代的视角,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一个生产人员生产多少是可以非常清楚算明白,可智力(或脑力)密集型产业完全无法一眼就看穿。

我们所在的软件定制行业,也是非常常见此类问题,甲方常常提出“这个需求很简单啊”,并质疑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工期。需求的每一次变更可能存在对系统的大调整,或者导致一些莫名其妙的BUG,这是软件工程的复杂之处。在甲方看来所谓“小改动”,有时候因为架构设计问题,可能导致大改动,从而导致成品变成半成品,导致库存激增。软件工程管理上,一点忽视的库存问题,缺少对因需求变更导致出现过多半成品的管理,软件项目生产效率搞不起来。

向内自我审视,所谓“代码不规范,同事两行泪”,因为不重视对半成品的库存管理,我们企业自身管理也同样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在这方面损失惨痛。

半成品是效率的死敌

所有的事情离开越远,没有了一叶障目,才能越发看到清楚全貌。

“甄士隐,贾雨村言”。

作为小企业的中上层管理者,常常是企业最重要的腰部力量。这些人有很多来源,可能是企业自己培养的,可能是新加入合伙人,也可能是社会招聘的。不论是哪一种,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适应一家小企业的生意和生产。这五六年来,我遇到过各种各样有才华的人来了又走了。不论是小企业本身,还是受雇者都损失惨痛。大家像刚谈恋爱的小孩,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状态去追求一个远端的愿景。

最近有所领悟,对于小企业而言,效率是最致命的。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是要努力提升效率,可努力提升效率在软件工程上,在市场营销上都是非常难以评估测量的。最令我百转柔肠是拖延症严重的合伙人,最后只能说我们都很努力,但是最终结局大家都不满意。

曾经有位合伙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永远是半成品,在0和1之间,永远处于0.5,不论是交代明确任务还是交代项目,都常常处于这种若有若无的彷徨感里。

他刚进入公司那会儿,每次要交付成果时,他总是拖到最后一个还可能在起点或者在半路上,一个方案可能连大纲都没有。后来他当上了管理者,也面临公司其他人管不了的局面。最后他自己领导一摊业务,好不容易有点眉目了,自己先崩溃了。现在看来,公司上下可能都是异常的辛苦和疲惫,因为一个人的拖延这造就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没有人能够清晰而准确的说出,“我知道我的工作是什么!”

这个危害是我把团队规模再缩小后领悟的,团队太大太杂,我们以为这个团队的目标是把争取项目并把项目做出来。但是当人手不足时,我们才会认真看清楚,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样的工作。

一项工作一个项目到底是怎么从头到尾完成的,在制造业来看是非常清楚的,丰田的精益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是怎么完成不是关注的重点,一个新手管理者常常关注的重点就在于此,实际上非常耽误事。根据丰田的精益制造的思维,管理者应该看到各个生产环节积压了多少半成品或者库存。

因为库存或半成品都是效率的死敌。

在生产车间,每个生产制造环境的库存显而易见,哪个环节出现瓶颈哪里库存就堆满了;可软件工程就不一样了,任何没有交付的成果都是躺在电脑硬盘里的半成品,不论是素材还是未做完的提案。这些看不见的半成品都严重制约着团队的效率,可我们都看不见,因为看不见也导致我们无法清晰的梳理到底库存堆积在哪个环节,从而也不清楚到底从哪里去改进团队的效率。

这是小企业腰力的困境,半成品是效率的死敌,看不见摸不着的半成品是管理的死敌。

因为这个问题,所有人的努力都白瞎了。所有内部的生产环节的努力,都卡在交付上,在某些关键环节看不见的半成品积压导致团队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业绩不如意,进而导致团队付出回报率极低,最终再拼命的团队都会损兵折将。

现在想来,真的是百转千回的痛。作为一个小企业创始人,没有及时在用人上作出杀伐果断的调整,是严重的失误。

在瓶颈之外的任何改进都是无效的

我们这一路低效率犯错的过程中,其实一直能隐隐约约感知的,库存最多的地方就是瓶颈点,半成品最多的地方就是生产效率最低的地方。要想突破瓶颈点,就应该围绕着瓶颈点点突破,而不是瓶颈之外的改进。

当这个企业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所有的努力就应该围绕着瓶颈来进行突破。因为我个人也处于瓶颈期,所以结局很糟糕,个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瓶颈之外。

今天来看,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成长,最终是要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瓶颈的,永不停歇的。整个流程,可以比作是一套水管里的水流,最后决定流量大小的不是最粗的部分,而是最细的部分。这是有别于木桶理论的,改进最小的那根短板不一定有助于突破瓶颈,企业管理不应该下功夫在配齐最短的短板,而是要找到真正的瓶颈。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瓶颈点,在这个点之前的改善没有用,到了瓶颈点这里只会增加一堆半成品的库存;在瓶颈点之后的改善也没有用,因为上游的瓶颈点没办法供应充足的原材料。

一个项目组如果遇到生产的瓶颈,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聚焦在瓶颈点,瓶颈之外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希望所有工作都能尽快完成的愿望是好的,但有愿望不代表能实现。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堵车之一发生在1980年2月16日的法国里昂到巴黎的高速公路上。由于糟糕的天气,加之此前在里昂滑雪度假的巴黎人们纷纷赶着回家,当时里昂到巴黎出现了绵延109英里(约为175.42公里)的大堵车。这交通已经拥堵不堪,如果让这里继续拥堵下去的话,最终是所有的车辆都无法通过。所以,不如对这个路口先进行限流,让最紧急、最重要的车辆能够先顺利通过。

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纠正?

这涉及到学习与实践的困境问题。精益制造,这是多么重要的管理理念,可惜我们没有彻底领悟到其中的要害之处。

我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突然领悟到这一点,写了两年多,突然发现其实我压根就不清楚写作有什么招数心法。

每次开题想半天,有了思路就如脱缰野马,写到哪里是哪里,没有灵感的时候就东拼西凑一锅乱炖,酸甜苦辣都在一锅子。虽然我不面向市场写作,但是这种都称不上随笔的文章,虽然极力要输出点干货,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可能连猪食都算不上。我的文章就像那种过分好客但缺乏手艺的主人,倾尽所有却还不如麦当劳的套餐可口。

后来我悟到了,这涉及到目标缺失的问题。当失去了功利的目的,这件事情很难是纯粹的兴趣所致,但兴趣代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持续稳定的产出,也就不是一门好的生意。当我个人为了写作而写作,既没有了写作也没有了回报,什么都得不到了就容易迷失,干什么都走走停停。

工作也如此,当所有人抱着对公司负责的目的时,相当于所有人既没有责任又没有目的。

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清晰规划各个要素的配合流程和环节,准确定义出每个生产环节的关键要素,及时找到瓶颈点,重点突破瓶颈。不要在堆积太多无法交付的半成品,不要在瓶颈之外努力,每个人对自己的成果负责,这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所以为什么不能在瓶颈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是因为瓶颈期容易给自己灌迷魂汤,做一些只是对自己难的事儿,从而给自己制造在“做对的事情”的幻觉。

最后,小毛病改不掉,平庸之辈,这都是大多数人的一生的伤痛,可以继续努力但无伤大雅。

当我们工作处于瓶颈期,实际上就只有两种解决办法,要么往前钻;要么往后退换个瓶子。

大部分人习惯选择换个瓶子,在瓶颈之外努力,虽然最终对突破瓶颈无益,但人生可能更开阔了。

分享
点赞0
打赏
上一篇: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
下一篇:丢掉改变世界的梦想,年轻⼈都假装找到了⾃我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