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2008年底,2009年就开始萌发了。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主线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城市服务质量。虽然已经摸索了很多年,但智慧城市在中国依然还未走出“盲人摸象”的过程。 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 第一,缺乏对智慧城市理念、认知还不统一。 很多人仍然站在不同的视角看智慧城市。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有人看到的是数字政府,有人看到的是城市治理,有人看到的是新基建,有人看到的是惠民服务,有人看到的是产业经济,有人看到的是5G、区块链…… 那么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在国际上,ITU-T(国际电联标准部门)、ISO都提出了各自有关智慧城市的定义。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在智慧城市重点方向的表述上,采用我提出的“五化”表述,并完善扩展为“六化”,即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智能化、规划设计数字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产业发展现代化。 2016年之后,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强调以数据为驱动,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注重实效。信息共享方式从运动式向依职能共享转变,推进方式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格局。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内涵将从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融合跨界到政治、法律、管理制度、流程规范中,并从这些方面得到支撑和保障。由此可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将随之逐步深化。
第二,缺乏有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 过去,电子政务是以中央部委和各个地方的部门为单位来开展建设,各扫门前雪。2002年定义的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系统,就是以中央政府的十二个纵向条线的垂直系统来建设电子政务。 今天,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为载体,横向进行的一种建设。过去纵强横弱。今天智慧城市要做到横也强,要横向畅通,涵盖城市所有角落、每个部门、每个区县。不能够简单说水务做好了,城管做好了,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全局优化工程,要站在城市全局维度上实现全局最优、经济最优、治理最优、民生最优、产业最优。但每个部门和局部可能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全局最优不等于局部最优的组合。要实现整体最优,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利益重组,特别是以数据和信息为代表的利益、权利、资源配置重组,所以需要一个更好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强化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需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新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阐明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推进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改革要求等,为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指明方向、描绘蓝图,并通过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等方式来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指导。
第三,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长效运营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步迅速,“云战疫”“健康码”“云监工”等成为疫情防控的“利器”。但是,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特别是疫情之后,大家深有感触。如果只是花钱建设智慧城市,但却不去管它是不是能够运营,是不是能够用智慧城市的杠杆去带动数字经济。这样的智慧城市在中国是越来越行不通的。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探索如何长效发展。优化新型智慧城市的生态,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政企合作、多方参与,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健康运营,着力提高民众体验的满意度。同时,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数据治理、数据开发的数据安全利用机制,释放城市数据要素活力。面向数据跨地域协同的实际需求,结合我国城市群(带)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将若干中心城市的先进治理能力扩展到整个区域,实现邻近区域的数据打通和业务协同,促进城乡数据公共服务的均等普惠。 目前国家也是大力推行指挥程序的建设,这些困难都是需要一个个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