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今天先不聊技术,愉快地来篇软文~(这绝对不是 KPI,绝对不是 KPI,绝对不是 KPI)
为什么要比价
小弟不才,没能力去北京、上海这些大咖城市,毕业后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广州就职,虽然一直说广州的生活水平也不低,之前也没特意去算过,今年会老家过年,闲着没事稍微算了一下,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一年的生活费贵得他 XX 惊人
简单算一算,在广州东圃上班,办公室楼下饭店平均在15-20元之间,取一个平均值吧——18元/餐,早餐平均下来也要5元/天,请原谅我不会煮饭,一日三餐都要跑这些饭店里吃
算一下哈,早、中、晚三餐,加起来一天要41元(5+18+18)
每个月算30天吧,那么每个月光吃就要花掉1230元
每年就是14760元
每年光吃就要花掉1.4万,加上住宿的话,3w 块没了
还没算淘宝、零食、日用品、衣服、给父母的家用。。。。。。
这么算下来,难怪每年兜里都没几个银两 /(ㄒoㄒ)/~~
比价?比什么?
站在商家的角度,比价是一个常用的营销手段
怎么说?
例如,大家在广州去步行街逛街的时候会留意到,好多品牌都是扎堆的,相同的品牌都是隔着没几个店铺就有同样品牌的一家专卖店,以纯,美特斯邦威,李宁,安踏,纽巴伦等。咦,以前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不是同样的品牌吗?何必布置的这么频繁,感觉增加许多没必要的费用!一条街开一家不就行了么?干嘛开那么多家?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吸引消费者消费的技巧!
举个栗子,一条街上如果有5家店铺,顺序分别是安踏、李宁、安踏、Nick、安踏。你今天想买一双篮球鞋,但没想好买那个牌子,这时,你逛了第一家安踏,看了两眼,一堆促销,但这时你没想好,想再看看,然后去了第二家李宁,感觉也没想好,然后第三家安踏,在门口想了一下,感觉都差不多,就不进去了,然后去 Nick 又看了一圈,这时心理基本有底了,但还没拿捏好,这时候继续看下一家,这时候发现,已经是最后一家了,结果又是安踏,想了想,感觉还可以,又不想再重复看一遍,心理就想,那就安踏吧~
请原谅我忘了从哪里看过的知识,忘了出处,意思大概是这样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店铺多的话,方便调货和仓储,当年铃木敏文老先生也是用这招来降低711的成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零售的哲学》
讲了那么多,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是站在商家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比价”,这个动作都是经常发生的,老妈子那代人经常都货比三家,我们逛淘宝也遵循了老一辈的经验
不过,有点麻烦的是,实体店超市很难说快速货比三家(除非我们真有那闲情),线上的就比较多比价平台,不过线下的好像还真没找到(可能是我见识浅薄,有发现比价线下实体店的应用麻烦留个言哈~)
怎么比价?
广告部分来了~~
我们有这么一套系统,直接对比线下超市、实体店的价格,方便客户在购物时以最低价格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问,数据怎么来呢?
其实,我们的思路很简单,学习了wifi万能钥匙的思路,数据都由客户自己上传、自己提供,信息相互共享(ps:当然,前期还是额外自己运营,自己补补数据更佳),一旦做开了,理想情况下,数据完全是可以由客户自己运营的
而且,后期还可以吸引商场主动入驻,搞搞促销之类的
好了,今天的软文就到这吧,有需要我们这套系统的金主爸爸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 (*^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