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自己内心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没有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都收效甚微。
为什么一面对难题就陷入焦虑?为什么明知一件事情很重要,却迟迟提不起干劲马上推进?为什么经常打鸡血后迎来的却是三分钟热度?为什么有状态的时候啥困难都能推进解决,而没状态时一点点困难就耗半天?
大半个月前,以上这些问题在听罗胖介绍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时,仿佛都找到了答案,兴致勃勃马上入手了一本,当时的心情有点像旱鸭子落水后突然抓到一个求生圈。然后而,时间来到了今天,状况跟一开始预想的截然不同。
回顾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
- 第一个阶段,落水后突然抓到一个救生圈的异常兴奋
- 第二个阶段,看了目录以及前面几章,觉得里面的描述跟自己的困境如出一辙,很是鼓舞,觉得这下真找到良药
- 第三阶段,觉得前面两章的内容正是自己目前面对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想着先快速看完,然后再安排一个周末,静静反思,慢慢思考
- 第四阶段,到了真正有时间把前面两章一下子看完并且回顾时,发现感觉有点不对劲,开始有点焦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找对了方向
实际上今天在这件事情耽误了不少时间,纠结了很久。实际上,想深一层,整个心路历程就是自己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这种方式没有改变,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书籍,听到什么指导,最终结果还是一样。(如果放在编程里,这个一个很标准的函数式编程思维——相同的输入经过相同的函数处理后,无论多少次都将会得到相同的输出)。
这背后还隐藏一个之前一直被自己忽视的假设(甚至是妄想)——老是觉得自己可以从一两本书中找到令自己焦虑的问题的答案,老是觉得自己只要静下心来就能有很深入的理解、很大的改变。甚至今天在准备这篇文章之前,先入为主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有很深入的理解,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但现实却打了我一天脸,直到晚才迟迟动笔写下自己零散的思路。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希望自己有所变化,但往往无法中循环中跳脱出来,不是我们没有计划,不是我们没有时间,更不是我们没有毅力,只是我们不懂我们的情绪、不懂我们的思维,不懂我们自己。
纠结了一天,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理解、更好的表达,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时,固有的应对方式不是让我产生动力去推进,而是产生焦虑在苦熬。不管怎么,再烂的理解、再烂的表达也把它们写出来,这是承诺自己的改变。
一直让自己焦虑的问题的答案在书中,但,如果一直寄希望于仅从书中就能解决问题,未免太取巧。在海上遇难,就算此刻抓到了一个救生圈,如果不往前游,同样会被大海吞噬。
吴勤发
芦苇科技web前端开发工程师、COO
擅长网站建设、公众号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发、小游戏、公众号开发,专注于前端框架、服务端渲染、SEO技术、交互设计、图像绘制、数据分析等研究,有兴趣的小伙伴来撩撩我们~ web@talkmoney.cn
访问 https://www.luweitech.cn/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