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丨摸象系列

2020-09-031977

年少时,我们成长在阳光下

前几天网爆厦门国际银行⼀名新员工因不喝领导敬酒而被扇耳光,尤其今天大量的草根民企都是奉行“员工在先,管理在后”,这样的事件很容易被典型抽象化发酵。看惯了喜欢上纲上线的舆论,抛开抽象化的领导下属的身份,任何有酒的饭局,酒喝大了什么糊涂事都会有,遇到有喝酒局自觉降低预期即可。

可年少时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反抗挣扎。

敬酒不吃,年轻人要反抗的是,这种虚伪的礼仪文化下的强权、阶级。

我们年少时,都坚定的认为,只要学会这个社会明的游戏规则即可,暗的规则潜规则不成文的都是糟粕。

可年老了呢,我们怎么办?

年龄焦虑:谁不是⼀边长大一边迷茫呢?

最近在得到APP听到⼀本书《⼤器晚成》,颇有启发,其中谈及对“年少成名,天才少年”追捧的社会现象。

正如书⾥所说,我们夸奖不同年龄事业有成,有两个常⽤词分别是:年少有为与⼤器晚成,前者充满崇拜,后者充满同情。

菲茨杰拉德说,美国⼈的⼈⽣,没有第⼆幕。意思是,⼲什么都要趁年轻,不然没机会了。

⼩时候觉得过了30岁后续的⼈⽣没有了想象⼒,觉得30岁⾃⼰就很⽼了,虽然觉得⾃⼰还年轻可真的是⽼⼤不⼩了。终于有点明⽩,年龄增长可怕的地⽅不在于年龄本⾝,⽽是因为这些字眼本⾝带来的负⾯⼼理暗⽰,容易让⼈丧失⽣命⼒,丧失意志和勇⽓。

因为整个社会的教育⽅式,整个社会的舆论⽅式,福布斯等各类杂志每年都评选30岁以下的各⾏各业的青年才俊。似乎⼈才标准的第⼀前提必须是年轻,甚⾄那些越⽼越吃⾹的⾏业,⽐如医⽣、教授、律师等,也有这种趋势。

通过这本书的视⾓才幡然醒悟,追捧年少成名是⼀种从教育到舆论到决策形成的共谋,⽆可逆转。

连网抑云等各类平台都常见,“年少不懂×××,如今听懂已惘然”,在某个瞬间听懂了过去没有懂的歌,意味着你长⼤了,也意味着你⽼去了。

各类通俗⼩说、商业的影视作品,主⾓永远是风华正茂,意⽓风发,似乎年纪⼤的⼈撑不起⼀个丰满的故事,只能是少年郎故事⾥的配⾓。

以前不曾意识到,年龄是个问题,到突然发现时间从朋友变成了敌⼈。虽然年⽼了依旧从容,但形势却⽆意中逆转了。

确实到了“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何”的年岁,年少时⾃认可以成为任何⼈,过了⼀个年纪发现只能成为⼀种⼈,还要很努⼒才⾏。

“越过⼭丘,才发现⽆⼈等候”,那帮成天吹⽜的孙⼦原来还没到达⼭上,那帮真正⽜逼的爷早⾛了⼜不会等你。这种落寞是⽆⽐苦涩,接下去的路⽆⽐孤独,连那帮吹⽜逼的孙⼦都没能与你同⾏。

从问题的⾓度出发,长⼤似乎不是⼀条不断向上的路,⽽是⼀个死循环,永恒重复着那⼏个问题:该如何坚持⾃我,该如何不忘初⼼,该如何拒绝外界的标准独⽴成长。悲观的是,年少时没想通透的问题,年纪⼤也⼀样没想明⽩,⼤家都是带着⼀堆困惑⽣活着,下了⼼头上了眉头,谁不是⼀边长⼤⼀边迷茫着。

中年⼈的人生可能性

周末看了汤姆·汉克斯主要的《灰猎⽝号》,⾼晓松在微博上引⽤了⼀位导演的说法“你总是想不起来汤姆汉克斯是⼀位杰出的演员直到你⼜看到他的下⼀部电影。”正如⾼晓松评价的,他主演的电影都只是平实细腻恰到好处。

从他⾝上,我看到的演技精湛,就是这种分⼨感拿捏准确。

从他⾝上,我看到⼀个很好的利⽤⼤龄优势的范本,拍了⼀个⾃⼰很擅长的电影。

《福布斯》杂志发⾏⼈⾥奇·卡尔加德在《⼤器晚成》⼀书⾥分析了很多为什么每个⼈都可以⼤器晚成,从脑科学的⾓度进⾏论述,也给出了⾏动建议。

我认为是有⼀定启发性的,尤其书⾥给年纪⼤的⼈提供了⼀种宏观的可能性,“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马”。⾄于能否实施,这是因⼈⽽异。

近年我对年龄的变化开始变得敏感,可能是因为没事⼲才会敏感,有事⼲的⼈往往都不太会。

⼈不是随着阅历或者是年龄的变化在精神产⽣障碍,⽽是⾃⼰给太早⾃⼰设定了下限。那些⽼顽童的内⼼依然年轻,可能就是他所做的那些事能带给他活⼒,让他保持⼀种对世界的充满好奇的态度。

如果进⼊浪潮之前没有理想,进⼊之后没有反思,再也想不起年少时的梦,记不起曾经因为爱、因为年少⽣发出的种种想象,那才是真正的孤独。

年纪⼤了,不但懂得如何跟成⽂的游戏规则玩,也懂得跟不成⽂的规则玩。既不怨天尤⼈,分得清哪⼉是哪⼉,环境是环境,你是你。

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开始,不再随波逐流,不被⼤环境的浪潮卷⾛,成名不必趁早,分得清哪⾥是浪哪⾥是我的时候就刚刚好。

分享
点赞0
打赏
上一篇: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
下一篇:没搞懂东方商业游戏规则的特斯拉丨摸象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