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2021-07-013175

产品工作者在前中期工作阶段中,分析需求设计产品占很大比重。近期看了一些文章的经验分享,介于自我警示和互相学习,在此列举一下常见的几个误区

  • 过于主观,产品干系人考虑不全
    首先,用户同理心是产品人思考的常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你刚好就是自己产品的用户,那确实能在某程度上提议出优质的需求。但全程只靠用户同理心去做产品是不周全的,因为一个产品的干系人不仅仅只有用户(用户也要区分小白和老油条),还有合作商、管理层、上帝视角的产品经理、研发者、还有老板。每一个角色都有对产品的不同看法,而仅从用户角度去看那就显然片面了。产品经理作为整个产品的主导人,应该是多视角考量的,把调研做充分,确保需求的精准无遗漏。
  • 以偏概全
    一款产品的实际用户通常组成是很繁杂的,受众反馈回来的使用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应用商店几乎没有产品能做到好评率百分比。所以也就有了一个结论,产品设计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受众,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更适合他的产品,任何决策都是次取舍。 那同时就衍生出来问题,有的产品工作者会思考如何处理好各类型用户,过分纠结孤例,陷入小众用户的自我束缚,做出以偏概全的错误决策。在产品规划初期,不需把精力过度投入到小众用户,我们要做到先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后,关于小众需求,那有两种思路可以参考。第一种是将小众需求先搁置,作为增量的突破口,在产品上做加法,第二种是找到小众需求的本质,寻求方法将本质需求通过大众的形式满足。
  • 只看表面需求,没有深度思考本质核心痛点
    其实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户提出的需求通常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可能会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不一定是最优解。那么产品经理此时就一定要客观和理智的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解决的并非需求本身,而是最底层核心痛点,所以重点在于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分析用户的动机,做出判断和权衡,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个缝缝补补的产品,无法达到用户体验的终极目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也是产品人的必备素质之一。

暂分享以上。

分享
点赞3
打赏
上一篇:2018年,我们该如何看待微信小程序?
下一篇:如何判断手中项目是否处在数字化转型